金句摘抄

💬 “如何记录才能够更好地帮到今后的自己?”

💬 “越早起步,越早改善。”

💬 “任何一种必须做到极致完美才能可靠运行的系统,都会存在严重的内部缺陷。”

💬 “有价值和有益的想法、见解、工具和合作机会无所不在,我们不必吸收和理解全部的信息以及信息的全部,只须从中汲取一些智慧的灵感。”

阅读起因

阅读这本书的起因来自于对笔记软件的接触。从一开始的印象笔记、幕布等国内的在线笔记软件到后来的 Notion,它们都有一个我个人而言无法回避的问题:数据安全。由于这些软件将笔记数据保存在云端,所以随时有可能”跑路”。对于这样一份自己的知识宝库,可以一辈子使用下去的财富,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算安心。

因此前几年我开始寻找本地化的笔记软件,很快就确定好了目标:Obisidan。这款软件在当时很合我心意,一上手就完全陷进去了。前前后后用了大概三年的时间,也做了很多笔记。但是慢慢的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要想实现某些功能会很复杂,同时也没有 Notion 那样的数据库。

今年(2025)上寒假在家整理笔记的时候想着再找找看有没有什么笔记软件更符合我的习惯,最终确定了目前在用的这个笔记软件:思源笔记。这款软件吸引我的地方其实也不多,包括:

  • 很方便的多端同步
  • 数据库系统(虽然比不上 Notion,但是满足我个人需求了)
  • 双链系统(可以完全替代 Obsidian)
  • 完全开源可自定义

这些地方其实也对不上新奇,但是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包含在了思源笔记内置功能中,而无需考虑额外的因素。同时也还有链滴这种算是配套的社区,可用性更高了。

从上手这款软件我就开始逐步规划自己的笔记系统,可以说从来没有这么”上头”过。这几个月时间,我为这款软件开发了三四款插件,用于更加方便的使用。

也是从使用这个软件之后,我开始逐步系统性学习知识管理,同时也从社区得到了很多帮助。

这篇笔记算是我阶段性学习的第一个总结,主要集中于《打造第二大脑》这本书的学习笔记总结整理。

阅读总结

《打造第二大脑》(Building a Second Brain)由知识管理专家蒂亚戈·福特(Tiago Forte)撰写,提出了一套应对信息过载、提升个人效率与创造力的系统性方法。其核心是通过构建一个数字化的”第二大脑”(通常基于电子笔记工具如NotionObsidian等),将记忆与信息管理任务外包,从而释放”第一大脑”的创造力。

为何需要第二大脑?

解决认知过载

人脑擅长思考而非记忆,但现代人日均处理信息量高达 34 GB,导致效率下降与焦虑。第二大脑作为外部数字系统,承担存储与检索功能,让大脑专注于深度思考和创新。

知识资产化

信息只有被有效管理才能成为”资产”。第二大脑通过持续积累、链接和复用知识,形成可增值的个人知识库,助力职业成长与生活优化。

理论框架:CODE 法则

构建第二大脑的核心步骤归纳为是 “CODE”四步法,这将知识体系构建成一个闭环系统。

获取(Capture)—— 选择性输入

抓取标准

  1. 启发性(带来新视角)
  2. 实用性(解决当下问题)
  3. 个性(个人经历或反思)
  4. 新奇性(突破认知边界)

不要只记录自己能接受或认同的观点信息,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也很重要,这有助于帮助换角度思考问题。

标注信息来源,便于后续溯源。

技巧

费曼”十二个兴趣问题法”

“十二个兴趣问题法”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提出的知识管理方法,核心是通过设定一组长期关注的开放式问题,定向筛选信息、激发跨界联想,最终形成个人知识增长的”复利效应”。

选择自己反复思考、有强烈探索欲的开放式问题,涵盖工作、学习、生活等领域,比如:

  • 如何提升做决策的自信心?
  • 如何从混沌中提炼创新点?
  • 这个知识可以迁移到哪些场景?

我们可以优先选择能引发行动的问题,若实在想不出要解决的问题,可参考童年兴趣或长期爱好。

当有了几个问题后(不一定要十二个,这只是一个行动导向),针对特定问题定向搜索资料。

在日常中遇到新知识时,快速对照问题清单自问:

“这个信息能否解答我的某个问题?或提供新视角?”

记录时避免摘抄原文,需转译为个人语言。

组织(Organize)—— PARA 系统

  • 项目(Project):目前正在进行的重要事项,短期内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对于一个项目,必须搞清楚以下问题:

    • 希望取得何种收获?预期收获
    • 最大的不确定性或问题是什么?可能存在的问题
    • 最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什么?可能的失败因素
    • 该项目的成功要件是什么?成功的判断条件
    • 最低目标和扩展目标分别是什么?何种完成度也可以接受
  • 领域(Area):生活中长期进行的项目(自我投资),比如阅读、健身、理财等。

  • 资源(Resource):日常觉得有用的信息

  • 存档(Archive):除上述三项以外,未来很长时间不会再接触的信息,但也不能丢掉。

操作原则:新信息优先关联”项目”,其次”领域”,无直接用途则归入”资源”或”归档”。

提炼(Distill)—— 渐进式摘要

将信息压缩为可快速调用的精华,可用渐进式归纳法进行。先将某条笔记的要点标记出来,然后再标记出要点的要点,以此类推,便能层层提炼出笔记的精华所在。

做标记的时候记住一个原则性问题:

“如何记录才能帮到未来的自己?”

表达(Express)—— 输出驱动价值

通过写作、演讲、项目交付等形式输出,将知识转化为成果。这样将输入与输出形成一个闭环,这才能将知识完全为自己所用。

输出的形式要是时新的,对于某些知识体系庞大的,不需要等到完全学习完了才开始输出,可以从一开始就分段创作 —— “最小化可交付物”(MVP)。

总结

《打造第二大脑》总结下来就是一本在信息化时代的个人效能操作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碎片信息转化为可行动的知识资产,并通过”输出倒逼输入”实现知识闭环,从而释放认知资源,激发持续创造力。

其中作者还提到定期回顾工作和生活,并决定是否需要做出改变。对于已经解决的项目或者问题需要进行总结,形成一个”干货笔记”存入第二大脑,过去的经验至关重要。